当时,凡客风头正盛,2007年底成立,2008年销售额为1亿,2009年为5亿,2010年一下飙到20亿,同比增长300%,仅位列京东、卓越亚马逊、当当网之后,坐上电商行业第四把交椅。
凡客最初的模式很简单,对标的是一家名为PPG的服装网络直销公司,这一模式正好切中了当时碎片化的国内服装市场。
线下渠道大部分只能造就区域品牌,而电商的发展则很可能催生超级品牌集群企业,凡客的诞生正迎合了这一机遇。
可谓后来者居上,凡客最早打出的29块钱T-shirt、49块钱帆布鞋、Polo衫等,以高质低价快速虏获大众的心,加之配备全场包邮、24小时客服、30天退换货等服务,迅速打造出好口碑。
2010年,“凡客体”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全民狂欢,互联网门户、搜索引擎等线上渠道,凡客的广告无处不在,它想用相对廉价的互联网,抵消线下媒体成本,并获得慢慢迁移到互联网上的文艺青年。
到2011年7月,凡客已经先后完成了七轮融资,估值最高时达到32亿美元,一度要赴美上市。
但就是从100亿元的目标开始,凡客开始迷失,走下神坛。
在流行被引爆之后,疯狂扩大品类,是凡客走错的第一步。
为达百亿目标,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扩大购买人群;二是扩大产品品类。巨额的广告投放和数百款T恤,已经展现了凡客在扩大购买人群上的“努力”,但要快速见效,第二条路不可错过。
为了冲击销量,凡客选择疯狂扩大品类。除了衬衫、T恤等自营商品外,引入第三方产品,甚至卖起了跟服装完全不搭边的拖把、菜刀、镊子、电饭锅……凡客的SKU曾一度增加至20万个,频道扩充到500多个,网友戏称:除了汽车啥都能买到。
其实,增加品类并不一定走不通,京东也是逐渐从3C拓展到图书、百货等品类。但凡客仗打得太急,急速扩张的品类,并没有为产品打磨、质量把控、生产线遴选,提供充分的时间。
一方面,“贴牌就卖”的疯狂使凡客变成了杂货摊,衣服质量越来越差,顾客渐渐远离。另一方面,极速扩张的品类非但没有带来预想中的销售增长,反而形成了巨大的库存积压。
2010年6月,凡客总库存为1.98亿元。而到2011年末,凡客的情况糟糕到有超过14亿元的库存,堆在全国各地38个仓库里,在它面前,还有一份总亏损近6亿元的年末报表,100亿元的销售目标也只完成1/3。
凡客库存积压最严重的时高达20亿元,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桥段,说陈年清空了整整一层办公楼,专门用来摆放公司积压的服装库存。
而当他想从这些堆积如山的衣服中,找到一件能够拿得出手的衬衫时,转了几圈都找不到一件令人满意的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