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自2007年开始在全省30个粮食主产县针对水稻、玉米种植实施全程农机化示范工程建设,该工程在加快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来,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5.8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1.86亿元,省级财政资金5亿元,农民自筹资金19亿元,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5000个,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作业面积1200万亩。
农机装备水平实现了新突破
示范区建设以来,吉林省采取国家扶持、地方配套、信贷支持和农民自筹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示范区的建设力度。省财政每年单列出1亿元以上的专项资金对示范区建设实施 “四补贴”,即机具购置补贴、场库棚建设补贴、关键作业环节补贴、购机贷款补贴,促进了农机装备数量的大幅度提升。2011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355万千瓦,比2006年增长50%;拖拉机保有量达到99万台,比2006年增长46%。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5万台以上,是2006年的3.2倍。尤其是重点对玉米、水稻生产的主要、薄弱环节农机具加大扶持,在国家购机补贴的基础上实施累加补贴,补贴比例达到45%,加快提高了薄弱环节农机具装备水平。2011年全省水稻插秧机、水稻收获机分别达到1.97万台和1.23万台,分别比2006年增长6.3倍和7.2倍,玉米收获机达到9600台,实现了从不足百台猛增到近万台的突破和跨越。
农机作业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全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比2006年提高35个百分点,五年间翻了一番以上,高出全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10个百分点。水稻育插秧、水稻收获和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取得重大突破,水稻机插水平达到51.3%,比2006年提高34.3个百分点,五年增长了2倍以上;水稻机收水平由2006年的16%提高到65%,五年增长了3倍以上;玉米收获机械从试验选型阶段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机收水平突飞猛进,由2006年的不足1%提高到25%,农业生产跨入了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新阶段。
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
全程农机化示范工程建设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逐年发展的原则,重点扶持种植规模大、基础条件好、自筹能力强、建设热情高的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并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带动,培育农机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到2011年底,全省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户达到103.7万户(个),其中:拥有农机原值20万元以上的服务组织和大户达到2.5万户(个),作业规模和领域进一步扩大,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开始步入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轨道,通过订单作业、合同作业、承包服务以及跨区作业等服务形式开展农机生产作业,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了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力量。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
示范区内建立省部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22个,水稻育插秧示范县20个,玉米收获和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28个。2011年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105万亩,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05万亩。保护性耕作玉米地块增产可达到8%左右,平均每公顷节省生产费用800元。农机深松面积达到1550万亩,2008—2011年四年累计完成深松整地5000万亩,适宜深松的地块基本上轮作了一遍。农机深松整地促进了土壤畜水保墒,大大地增强了抗旱排涝能力,玉米平均增产幅度在10%以上,2011年吉林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农机深松功不可没。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技术,面积达到80万亩。农机化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促进了传统耕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节本增产。
地方农机工业快速发展
在全程农机化示范工程建设中,投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开展农机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的产业化研发,促进了科研部门、生产企业的技术合作与技术创新,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核心技术竞争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以水稻插秧机、收获机、免耕播种机、大马力拖拉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产品相继形成生产规模。中国一拖、中机北方、荣城海山等国内大型农机生产企业先后在吉林落户,呈现合资、技术合作等农机产业发展形式,初步形成了以长春、四平、延边为中心的农机产业基地,全省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已达160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