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埇桥区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全区现代农业的发展铸造了“钢筋铁骨”。据统计,自2005年实施补贴政策以来至今,该区累计落实中央、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265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10075台件,惠及农户8987户,拉动农民投入近1.5亿元。
四两拨千斤,破解劳动力短缺难题
随着埇桥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青壮年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效落实,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购机热情,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截至2011年11月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200.06万千瓦,较购机补贴实施前的2004年增长89.8%,百亩农机总动力达到93.9千瓦,较2004年增加44.5千瓦。全区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拥有量分别达到6755台和4689台,较2004年分别增长109.6%和137.1%。随着农业机械拥有量大幅增加,种类不断增多,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粮食生产环节机械替代劳动力步伐显著加快。2011年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 6%。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不仅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保障了该区在30多万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粮食总产量由2004年的95.3万砘,提高到2011年的134.7万吨,增长41.3%。
政策倾斜,推动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的提高
在落实购机补贴政策的过程中,埇桥区重点向农机合作社组织、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倾斜,推动了农业生产社会化、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2011年,全区土地流转率近8%;农机合作社组织建设从零起步,至11月底,已发展到37家,入社社员达643人,农机作业服务面积118万亩,农机服务收入达到1795万元。每年“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通过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全区近80%(约24万人)在外务工的农民没有返乡。每人误工费及来往路费每季按600元计算,仅此一项全年直接经济效益就达2.88亿元。
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的过程中,埇桥区重点补贴先进适用的新型农业机械,加快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目前,该区玉米联合收获机、旋耕播种施肥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580台和165台,秸秆还田机、深松机数量迅速增加,达到1467台和627台。2011年该区实现玉米机收36.5万亩、机械化深松30.2万亩、精少量播种142.5万亩。
“铁牛”奋蹄,开辟农民致富新渠道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对农民工的年龄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部分农民不得不另辟蹊径。该区曹村镇农民赵杰,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完成了由农民工向农机大户的转变。2009年,赵杰听说国家对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补贴,他便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4万多元,加上享受的购机补贴3万元,购买了1台大型拖拉机和1台旋耕播种施肥机,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当年他的作业收入就超过了2万元。随后赵杰又买了1台联合收割机,通过参加农机部门组织的跨区作业服务队,外出跨区作业,家庭年农机作业服务收入已超过5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机大户,新式“铁牛”也成为农机手致富的摇钱树。据统计,2011年埇桥区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达到8.7322亿,农村人口人均作业收入628.2元,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