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正式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对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等加以明确。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轻工业、纺织工业、医药工业、化纤工业、制糖行业等多个产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我国工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非常迫切:转型升级如能加快推进,就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上述一系列规划的密集发布,意味着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已经打响。
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
工业和信息化部昨日发布《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十二五期间,以加快医药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促进医药工业由大变强。
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医疗器械、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制药设备等。
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目标包括总产值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等。
产业集中度也将提高。规划提出,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企业达到5个以上,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0个以上,前100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在基本药物方面,主要品种销售前20位企业要占80%以上市场份额。
调整优化组织结构也是目标之一。规划称,鼓励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支持研发和生产、制造和流通、原料药和制剂、中药材和中成药企业之间的上下游整合,完善产业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化学新药创制难度增大,生物技术药物逐步成为创新药物的重要来源。规划称,预计到2020年,生物技术药物占全部药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将超过三分之一。
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其中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当前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生物医药被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生物医药也是规划明确要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规划提出,紧跟世界生物技术发展前沿,结合国内疾病防治需要,加快发展人源化/人源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积极开展核酸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干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的研究,突破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的技术瓶颈,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抢占世界生物技术药物制高点。
纺织工业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5-10个
工业和信息化部19日发布《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至十二五末全行业出口总额达到3000亿美元。
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生产成本一路飙升、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等一系列因素叠加,使得拥有劳动密集、出口比重大等特点的纺织行业在十二五期间面临不小挑战。
同时,纺织工业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将在增加就业、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为此,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至十二五末全行业出口总额达到3000亿美元,年均增长7.5%。全行业就业人数保持在2000万人左右。
规划还要求,纺织行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至十二五末,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的比例达到48:27:25。创新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掌握一批高新技术纤维开发应用和先进纺织装备研发制造核心技术,棉纺、化纤和服装等行业主流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二五期间,将更加注重纺织行业的品牌建设,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5-10个,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品牌企业50家,品牌产品出口比重达到25%。在节能减排方面,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下降10%。初步建立纺织纤维循环再利用体系,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达到800万吨左右。
此外,工信部昨天还发布了《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十二五期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达到129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9.5%,行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
工信部表示,将出台具体措施,进一步鼓励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用纺织品,淘汰落后产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船舶工业海工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以上
工信部日前发布《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包括: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造船基地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前10家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国际市场份额超过20%。
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船舶工业将进入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阶段,产业发展面临重要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船舶工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一是科技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主流船型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50个以上满足最新国际规范要求、引领国际市场需求的知名品牌产品;全面突破高技术船舶的关键技术,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进入世界前列等。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造船基地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前10家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国际市场份额超过20%;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修船企业;2015年船舶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0亿元,出口总额超过800亿美元。三是效率、效益显著提升。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5%;船舶工业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数字化造船能力明显提高。四是配套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船舶配套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
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产品。
规划还确定了造船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船舶配套业、修船业等重点领域产业布局,并明确了船舶制造和修理业、船舶配套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和重大创新项目。为保证规划顺利实施,国家将从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促进交流与合作、强化行业管理等方面给船舶工业发展提供保障。
化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
昨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化纤工业的市场需求仍有一定增长空间,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目标为8%。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化纤工业作为纺织品服装的原料产业也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我国化纤及其制品凭借较为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国际市场还有继续扩大的空间。同时,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推进,也将直接拉动化纤产品消费的增加。
工信部有关人士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将增加1000万吨以上,但受土地资源所限,粮棉争地、城乡争地矛盾日渐突出,棉花等天然纤维难以满足纺织工业发展需要,纤维消费量增长仍将主要依靠化纤的增长来支撑,化纤仍将是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最主要的原料保障。
规划提出,到2015年,化纤产能达到4600万吨,产量4100万吨,化纤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比例达到76%左右,化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
规划还要求,提高差别化纤维品种比重,满足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到2015年,化纤差别化率提高到60%以上;高档面料及制品用化纤自给率达到85%;产业用化纤比例达29%;以弥补棉花不足为主要目标的高仿真、超仿真纤维占化纤总产量的15%。
根据规划,到2015年,行业内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达到50家,其中,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20家,突破50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5家,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主管部门将加强化纤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研究,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相关产业目录做好衔接,组织制修订行业市场准入条件,引导行业健康发展;适时增列化纤新产品关税税目,适时适度调整化纤及其原料进口关税税率;研究完善高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保障措施,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
马铃薯加工业培育20家有较强竞争力企业
工信部昨日发布的《马铃薯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规模化马铃薯加工企业达200家以上,培育20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销售收入达3亿元以上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打造2-3个分工合作、优势互补、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的马铃薯产业集群。同时,十二五期间,我国马铃薯国际化自主品牌建设也将提速。
规划提出,我国将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品牌知名度,培育3-5个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提升我国马铃薯加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在具体发展目标上,规划指出,到201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00万公顷,单产达到18.75吨/公顷,总产量达到1.5亿吨,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50%以上,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马铃薯加工集中区域的专用薯种植比例达20%以上;马铃薯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利税45亿元,年加工转化马铃薯1400万吨。
在产品结构上,高附加值马铃薯产品比重在整个产业中比例将明显提升。例如,到2015年,马铃薯淀粉产量达到90万吨,高附加值马铃薯精深产品产量占比由2010年的45%提高到50%等等。
然而,尽管产业发展迅速,但是行业发展瓶颈同样显而易见。据悉,我国马铃薯还面临着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产业化基地建设薄弱、马铃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马铃薯产业良性发展,规划提出,将在强化原料供应保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质量体系建设、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六个重点任务上进行突破。
具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对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鼓励马铃薯加工企业发展公司+基地的经营模式,逐步实现马铃薯种植业的产业化运作;鼓励跨区域整合,发挥区域优势,建立完善的原料供应和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体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加工产品结构,提高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的比例,加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新型产品的推广力度等。